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网站 >>内容阅读

刘尚希院长为我院研究生作“风险分配、公共风险与治理转型” 专题讲座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2-01 17:50:11 打印
字体大小

  

    2022年11月18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研究员为我院研究生作题为“风险分配、公共风险与治理转型”的讲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杨远根主持2022级全体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教职工现场聆听。

    刘院长以不确定性为分析起点,在风险分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公共风险的来源属性特征结合党的报告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提出风险导向治理模式的观点

    刘院长认为,加深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是认识风险社会的前提。目前,不确定性成为全球热词:“黑天鹅”“灰犀牛”等都是对不确定性的表述。现实世界中,必然性和不确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必然性只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存在,是一种特殊情况;不确定性则更为普遍,是世界的本质。人类社会的确定性是人为构建的结果,可感受到的确定性都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观测尺度之下,任何的规律与确定性的存在都需要条件,并非“置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存在。如今风险日渐主导社会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观察,风险意味着成本。例如,疫情的存在了政府和个人的成本,不过疫情风险是一种纯风险,投入成本不产生正收益。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分工的需要导致契约产生,契约精神也随之出现,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信用关系。在数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也随之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不确定,即将进入一种量子社会阶段。现代科学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之上,仍然保持着实体逻辑,这是某些确定性假设。但在现代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下,不确定性成为了世界的本质,实体逻辑不再适用。在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状态下,风险进化的速度明显增加,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与以前完全不同。由于交通与信息的便利,全球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强大关系网络,但这也使得各国更容易在交集中产生冲突。因此,风险社会形成了一种悖论:分工使得人类变得强大,也使得人们不可避免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联系却逐渐弱化,使得人类文明也愈发脆弱——风险社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刘院长指出,在风险分配日渐主导经济社会运行的背景下,风险分配契约化程度的差异会导致风险内部化和外部化两种不同结果。风险分配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通过协议实现,可能只有道义约束个人寻找工作、委托他人完成任务、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易等行为都存在风险分配。风险具有未来导向,时间价值是金融学的基准值之一,现值是未来价值的折现,风险的折现率正负皆有。要真实准确反映事物价值,必须嵌入风险因素考虑。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是世界不确定性本质的体现,而现实的会计计量也存在测不准问题,历史成本是最客观的尺度,但真实性有待考察,而公允价值虽然真实,却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因为风险的存在,客观、真实、准确,三者形成了实际上的“不可能三角”。应用于不同的场景时,资产价格是具有异质性的叠加态,但把价格具体确定的,是特殊的场景。传统的概念是二值逻辑,一定是之一。风险的基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和虚拟性,这突破了传统观念,在此条件下理解风险需要虚拟理性。风险的性质决定了风险的分配,也决定了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区别:实体现实与虚拟现实,过去式与将来时。风险分配的契约化也是风险内部化的过程,谈判和协商后决定风险如何承担,将结果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培养风险思维要放弃以确定性思维看待事物,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以更包容的方式看待人、事、物,这是更好理解工作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全新视角。不确定性思维是理解世界的有效方法,但也不能以这种思维主动制造不确定性。经济社会是一个契约化的过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交易的过程是签订契约的过程,同时也是分配风险的过程。风险内部化让各风险主体承担相应责任,而无法转嫁给他人和社会。与之相反,风险外部化是主体将风险转嫁给其他社会成员,却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风险外部化,是个人、家庭、企业、地方、部门等社会成员或组织的一种本能。个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但会影响社会的总体福利。有些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公共风险,即便还没有造成事实性的损害,但对这种行为予以追责和控制。另外,契约本身的不完备也会造成不良后果:一是违约的可能性增大;二是存在规则外的风险分配。

    刘院长提出,契约化的风险分配是遏制风险公共化的前提,必须将治理模式转为风险导向才能实现风险协同、形成治理矩阵。不完全契约是经济社会的常态,风险分配的非契约化和外部化导致了风险的社会化,风险逐渐聚集、积累到一定规模会产生系统性风险,最终扩散为公共风险。随着社会契约化程度提高,风险内部化可以起到稳定风险预期和行为选择的作用。因此,把风险控制在社会化层面,进而遏制风险系统化、公共化是减少风险的根本之策。公共契约不需要个人签字,人民作为一个整体隐形授权给国家、政府公共风险与个体风险的协同非常重要,政府如果承担过多的个体风险,造成“风险大锅饭”,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反之,政府如果承担公共风险,个体和企业的成本就会上升,企业经营就会难以为继。传统观念下的治理模式以利益为核心,以协调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新的治理模式必须转化思维,以风险为导向,统筹个体风险和公共风险,最终形成机会平等、风险最小化、防止外部化和风险与利益对称的“四位一体”治理矩阵。

 

    讲座最后,刘院长认真回答了大家的问题,指导同学们如何深入思考。刘院长认为,思考问题需要明确含义,找到讨论问题的语境。思考是有目的的,要解决一个问题或是逻辑上的矛盾,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从定义出发,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提出背景、假设前提,从而将知识具体化、深度化、高度化。通过学习,同学们改变思维模式,拓展认识维度,实现知识量扩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