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网站 >>内容阅读

刘尚希院长为我院研究生作“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1-15 10:24:25 打印
字体大小

            2022年11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研究员为我院研究生作题为“走向共同富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挑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杨远根院长主持。2022级全体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教职工现场聆听。

            刘院长从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出发,深入剖析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挑战,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

            刘院长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通过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过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的共同奋斗而实现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则是通过向外扩张掠夺而实现的现代化;在结果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西方的现代化则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从理论上分析,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追求所有人的共同发展,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人的发展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则可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严重对立;而物质财富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避免发展的两极分化,也应避免在物质财富上的两极分化。在过去的历史实践以及当前的舆论环境中,存在一些对共同富裕的认知误区。事实上,共同富裕的政策重点不是完全消除差距。如果陷入平均主义的陷阱,会导致社会财富创造受到极大限制,最终把人们带入平均的贫困状态。促进共同富裕,要着力防止两极分化,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达到一种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满意的动态均衡。

            刘院长认为,共同富裕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增量视角思考这一问题。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总是伴随着两极分化,而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分配的两极分化只能通过增加财富的增量来改善,而不能在财富的存量上做文章。消除两极分化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升财富创造者的能力;二是直接调整财富分配。后者具有片面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会导致财富创造总量的减少,只有国民能力的提升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

            刘院长认为,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在理论方面,传统理论难以指导共同富裕的实践,总是存在效率与公平的冲突。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兼顾效率与公平。财产差距的背后是人的能力差距,只有缩小人们的能力差距,才可能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从物的角度看,靠政府再分配、限高补低的方式实现物质财富的均等化是片面和暂时的。只有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才能产生长远的效果。在实践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农民社会”,且面临沉重的发展任务与复杂严峻的世界局势。因此,共同富裕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村发展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三个“二元”,即,经济的二元,社会的二元以及公有制的二元。只有从理论上、体制上破除三个“二元”,实现共同富裕才有希望。具体来说,必须让农民、农民财产权更充分地“流动”起来,进一步减少种地的农民、社会身份的农民、集体的农民,中等收入群体才能扩大,国民能力才能得到普遍提升。同时,推动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也将成为重塑社会分配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刘院长的讲授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引发了同学们对共同富裕理论的积极思考,意识到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提升我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