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网>教务处>内容阅读

财经大讲堂|吕冰洋:中国财政的文化基础

来源: 作者:jwc 时间:2024-11-13 15:56:31 打印
字体大小

  2024年4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吕冰洋为财科院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作题为“中国财政的文化基础”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是财经大讲堂2024年第8讲,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马洪范研究员主持。

  在东方哲学观念中,生命是一条河,是一个“非断非常、相似相续”的过程:下段流水来自上段流水,相似而不同,相续而不断。吕冰洋教授认为,中国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国家许多制度也有着很强的历史相续:制度从历史中走出来,有它的历史沿革,也有它的时代创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它自然会受到国家治理的观念和方向的影响。文化观念与财政活动具有紧密联系,要理解好中国财政的本质,就需要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关于儒家精神主旨,庄子的解释最为精要:“内圣外王”。内圣是道德和生命觉醒之道,故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而如国家、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事则为“生命之客观表现方面的事”,是外王之道。东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建立的根基不同。如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所言,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心性上,而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习气上,“东方文化是率性,西方文化是循习”。财政表面上是政府收支活动,但它内在反映的是政府施政的理念,该理念与一个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中华文化本质是生命的学问,它收纳心性于人性之中,这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有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会夯实财政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推动中国化财政理论研究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因此,当前和未来中国化财政研究及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要从四个方面拓展:在认识上要从暗合到自觉,在视野上要从横切到纵贯,在指向上要从返本到开新,在方法上要从研究因果关系到研究矛盾关系

  授课结束后,吕冰洋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我国地方债务管理的改革方向、是否开征房地产税作为地方主要税种及其可能的政策影响等问题,使同学们对于文化视角下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有了更为科学和全面的理解。